![]() |
子癲前症風險評估 什麼是子癲前症? 子癲前症就是「妊娠毒血症」,妊娠20週以後如果孕婦孕期血壓上升(間隔6小時以上的兩次血壓測量皆在140/90mmHg以上的話)並合併有蛋白尿和全身性水腫,即可定義為「子癲前症」。 產科殺手!發生率高於生下唐氏兒 根據近五年來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:子癲前症為台灣產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,發生率約為2~8%,其風險遠高於生下唐氏兒的機率1/600~1/800)。若孕婦未經妥善照護,很可能發展成子癲症(產婦全身抽搐、血液無法凝固、肝臟破裂、高死亡率),每年全球約有5萬名孕婦,因為罹患子癲前症及其相關合併症而不幸死亡。另外也常有早產的情況發生,根據估計,約有15%的早產情形是是因為胎兒在子癲前症患者子宮內的生長狀況不佳,為了控制母親的子癲前症病情並確保胎兒生命安全,導致產科醫生建議提早娩出胎兒。 為什麼會造成子癲前症? 在懷孕初期因為胎兒的血液供應需求不大,不會產生影響,但隨著懷孕週數增加,血管的管徑大小若相差1倍,所產生的血液量差異卻高達16倍,高阻抗的血管不足以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,因而容易產生胎兒過小的情形,此時孕婦會血壓上升以增加血液的供輸給胎兒,因此產生子癲前症。 檢查項目有哪些? 根據文獻指出,於第一孕期利用四項指標:(1)病史(2)血壓值(3)抽血檢測胎盤生長因子(PlGF)與妊娠相關血漿蛋白-A(PAPP-A)以及(4)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阻力量測,可以篩檢出90%以上的早發型子癲前症。 以下任一情況之懷孕婦女,建議進行子癲前症篩檢:
若風險評估結果為高危險群,要怎麼處理? 世界衛生組織(WHO)和英國國家健康暨臨床醫學卓越研究院(NICE)都建議子癲前症高風險孕婦可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靈預防及治療,最新文獻也證實,懷孕16週以前開始以低劑量阿斯匹靈治療,孕婦發生子癲前症的風險可減少80%,胎兒死亡的風險也可降低60%。 (資料來源:慧智基因實驗室)
|